新闻中心

北斗+自动驾驶让“直线耕作”成为现实:智能农机落地全流程
结合多省合作社的应用实践,本文讲解自动驾驶套件的选型、标定、上车验收与数据评估,给出“20 mm 级耕作误差”的达成条件,并核算智能改造的投资回收期。...
免费询价
24小时免费质询电话15012113338
- 内容详情
一、自动驾驶的 ROI 来自哪里?
-
减少重叠与漏耕:耕整地误差由 30–40 cm 降至 2–3 cm;
-
夜间作业:防疲劳与节能显著;
-
精准行走:播种一致性明显提升,后续喷防、收获效率更高;
-
数据化管理:作业轨迹与质量可追溯。
综合测算,1000 亩以上的耕作规模下,12–18 个月即可收回套件投入。
二、RTK 与控制器选型
-
基站/移动站:支持北斗、GPS、GLONASS 多星座,稳定性更好;
-
控制器:支持液压或电机式转向;
-
终端:日照强烈环境下 1000 nit 以上屏幕更易读。
若已配备电控液压转向阀,改造成本可进一步降低。可在 www.itl1001.com 提交机型信息,获取“转向适配清单”。
三、标定与验收
-
车体参数:轴距、轮距、天线位置;
-
方向控制:PID 参数整定;
-
直线/曲线/AB 线 验收:误差控制在 ±2.5 cm;
-
阻隔与遮挡:对果园、高压线附近等场景进行遮挡评估。
四、作业质量的可视化
-
大屏实时显示“偏差曲线、重叠率、漏耕率”;
-
作业结束自动生成 PDF 报告,指导二次整地或播种。
五、远程服务
-
通过 4G/5G 网络远程诊断控制器、天线和电机;
-
跨区作业时可进行在线升级与问题定位。
结语
自动驾驶不是“高冷的黑科技”,而是能看得见的亩产变化与油耗降低。把 选型—标定—验收—评估 走完整,智能农机就真正落在了地里。